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民俗

拜“巧姑姑”

  彭庆东

  七夕节里的织女,美丽聪慧,心灵手巧,因而深受女孩子们的追捧,其雅称有七星娘娘、巧娘、七仙姑、天仙女、天媛等,在老太原的清徐地域则尊称其为“巧姑姑”。

  为什么织女被尊称为“姑姑”,而不称呼其为“姨姨”呢?姑姑和姨姨,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并不分谁亲谁不亲的,但姨姨是随母亲娘家姓氏的,是外姓,所以在旧时的乡俗里有一句“姑亲姨不亲”的说法。对于昔日里的女孩子们来说,姑姑是娘家亲上亲的人,把织女称为“姑姑”,显示了老太原人对织女不一般的亲近感。七夕节里,拜织女乞巧,就叫“拜巧姑姑”,是老太原的女孩子们“隔空求学”的重头戏。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里的“看”其实也包含着“拜”的意思。家人们会在院里摆上香案,置上贡品,女孩子们再用七根丝线和七支绣花针,坐在月光下边穿针引线,边默默与织女“对话”着自己的人生大事,据说这就能从善织的织女那里乞得心灵手巧,乃至寻得如意郎君,这就是“乞巧”。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李端的一首《拜新月》把乞巧场景描绘得“颇具风致,用意少而含意多也”:“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但老太原的女孩子们要比李端诗意描述的勤快活套多了,她们并不仅限于七月初七这一天乞巧,尤其是清徐地域的女孩子,把“乞巧”当成了“家常便饭”,只要有所求,即可随时拜求:一件衣衫,感觉做得不合意、不时尚,马上就去月下拜求“巧姑姑”;一个绣花枕头,花样绣得不称心、不漂亮,也去拜求“巧姑姑”,以求花样新颖;就连一条手帕、一双绣花鞋垫也要问问“巧姑姑”。似乎“巧姑姑”是一部女红百科大全,会急人所急的。其实“巧姑姑”的灵验,只是在求拜的过程中,让久熟女红的女孩子有了“心灵一点通”的灵感,“熟能生巧”的成语大概就此而来吧;再则随时拜求,也不会让“巧姑姑”有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感觉,这也是女孩子们平时自我鞭策的一种动力使然吧。

  与姐妹们结伴在月下穿针引线的“斗巧”不同,拜“巧姑姑”是一件属于“个人隐私”的事,所以拜求的地点多是少女一个人在闺阁里;或在院里的葡萄架下,既可偷听天上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又能许下自己的心愿;更有玄说的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月夜下偷拜“巧姑姑”,是老太原女孩子们一种“娇涩怕春知”的矜持,承载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也是女孩子们实实在在的“小确幸”。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晋民俗~~~
~~~薛林平 胡 盼
晋之味~~~
红色记忆~~~马奇怀
~~~张六金
~~~武翠英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时事新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视点
   第08版:晋韵
拜“巧姑姑”
平顺虹霓古村
寓意美好的 莜面栲栳栳
舍命送情报
晋贤尹铎的太忻两地情
阳曲板寺山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