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人
在起凤街社区,岳东是个出了名的热心人。
一次,他开车去西客站接人。当时是晚上10点多,他看到马路边蹲着一名老妇人,围着头巾,满脸皱纹,脚边放着大包小包,神情很痛苦。
岳东很奇怪,便下车询问。老人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焦急地说,她从娄烦来到城里,本来和儿子约定在这里见面,但一直没有等到人,自己又身体不适,双腿疼痛难忍。
老人来儿子家的次数很少,只能依稀说出儿子住在职工新村附近的高层,但具体住址和联系电话都不知道。
岳东当即请老人上车,带她去找儿子。根据老人提供的有限线索,他找到一栋高层住宅楼,向物业人员打听,找到了老人的儿子。
一路的闲聊中,岳东得知老人关节不好,便又帮她联系了省内一位知名专家诊治。
类似的热心助人,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看到别人有困难,岳东总会提供帮助。
他说:“我是在践行一名党员的职责,这是我家的传统。”
好家风
从小,岳东就爱听姥姥和姥爷的故事。
姥爷是榆社县人,当时在村里当村干部,是地下党员。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姥爷协助部队运送粮食、布鞋支前,革命了一生。姥姥则是村里有名的绣娘,组织妇女为前线战士做枕头、布鞋、衣服。老两口的支前故事,从小根植于岳东内心。
岳东的父亲兄弟几人都是军人,父亲于抗美援朝时参军,为前线补送给养。转业到地方后,父亲有一次独自开车从太原往北京送给养,途中逢雷雨天气,又遭遇堵车。父亲忍着饥饿,一直守护着车上的物资,不肯离开半步。本来12个小时的路程,那次竟走了30多个小时。
回家后说起这件事,父亲却风轻云淡,但他的毅力和对党的忠诚刻在了岳东脑海中。
父亲经常带着岳东兄弟几人做好事。岳东清晰地记得,他上小学三年级时,曾跟随父亲和哥哥为当时的军人俱乐部义务送道具,他当时不慎滑倒,磕到了下巴,脸部的疤痕至今还隐约可见。
“力气是奴才,用完还会来。”每次疲惫时,岳东总会想起母亲常说的这句话。他的母亲曾担任一家国企的车间主任,白天工作、晚上组织员工学习,回了家还要照顾岳东兄弟,但从无怨言。
“红色家风”对岳东影响很大,怀着对党的忠诚,他工作上兢兢业业,还担任了省政府第一招待所第一党支部书记。
有传承
岳东的儿子今年21岁,正上大学。在院里,小伙子是邻居夸奖的对象。
小伙子有礼貌、乐于助人,看到院里的爷爷奶奶拎重东西,总会热心跑上前帮忙。虽然是大学生,但他响应号召参与创业,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年过八旬的老母亲与岳东一家同住。每天下班回到家,岳东会为老母亲按摩身体、剪指甲,坐下来和母亲一起看学习强国。
“老母亲是党员,特别关心党和国家的新政策。我陪老人共同学习,既沟通了母子感情,又满足了老人的精神需求,一举两得。”岳东说,老母亲已经独自学完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常常和他讨论其中的“知识点”。
起凤街社区党支部书记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优良品德。古语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在党史学习活动中,社区曾邀请岳东给大家讲自己的家风故事,岳家忠于党、乐助人的“红色家风”深深感染了大家。
本报记者 侯慧琴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