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2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卖鸡蛋的“博尔赫斯”

韩浩月

  博尔赫斯1899年出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张喜平1964年出生于中国的西安市;博尔赫斯22岁时开始在图书馆工作,一直到去世前他的工作范围都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张喜平20岁时开始在西安的回民街上卖鸡蛋,如今已经卖了38年,此后的人生,他还会继续在这条街上喊“卖鸡蛋唻……”

  两个人差着岁数,也差着文化,但在阅读许海涛所著《光明行——盲人张喜平的一天》这本书时,我却时常想起博尔赫斯的名字。《小径分岔的花园》使博尔赫斯名扬天下,卖鸡蛋让张喜平成为公众人物。在失明之后,博尔赫斯说:“我的失明就像一个漫长的黄昏”;在黑暗里摸索了58年的张喜平说:“就算提前知道是这样的人生,也要来好好走一遭”……人们普遍觉得盲人的世界如苍茫黑夜,但博尔赫斯与张喜平,各自有光明万丈与秘密花园。

  张喜平成为陕西名人乃至中国名人,这一经历与过程颇有戏剧性与文学性:他看不见秤杆子上的星,但却从不缺斤少两,这是诚信;街上的店铺老板们,别人的鸡蛋不买,只等候张喜平的鸡蛋,这是善良;劳累一天,张喜平觉得最重要也是最开心的事,是推开院门喊一声“妈哎!我回来了”,这是孝顺;张喜平收养一名弃婴并一直抚育到她大学毕业、出嫁生子,这是爱心……这么多优点集中在一个盲人身上时,他身上便有了典范效应。

  写这样的人物,很容易把平凡与朴素,写得僵硬而呆板。《光明行》作者许海涛为了突破固有思维,跟着张喜平上街卖了一个月的鸡蛋,最终打动他的,还是张喜平身上的警惕性——怎么处理好外界涌来的名声与荣誉,如何平衡随时处于失衡状态的生活。

  如同图书馆给了博尔赫斯许多一样,那条街也给了张喜平许多:从小处看,人际的温暖,世间的美好,都在浸润着他的生命;往大里说,生存的尊严,生命的价值,都有了妥帖的安放。在白天,卖鸡蛋的街,是张喜平安身立命的地方;在夜晚,有一粥一饭、亲人围绕的家,为张喜平提供幸福与力量。“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张喜平一天当中所说的话,都与那条街、那个家有关。

  世界不仅是用来看的,更是用来感受的。许海涛用作家的细腻与准确,还原出了张喜平每天所感受到的世界,那个世界的风声与鸟鸣,都有着清晰的轨迹与方位,那个世界里藏着张喜平坚定的信仰。毕飞宇在《推拿》中写道:“生活不是象征。生活是真的,它是由年、月、日构成的,它是由小时、分钟和秒构成的。”《光明行》的二十个章节,亦是以“小时、分钟和秒”的结构,写出了张喜平的真实生活。张喜平不是诗人、作家、翻译家,但他的日子,和博尔赫斯曾度过的日子一样,在失明中,却实现了“我走遍天涯路,用脚步留下铿锵的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今日观点
   第03版:要闻快报
   第04版:都市新闻
   第05版:社会新闻
   第06版:热线新闻
   第07版:光影太原
   第08版:社会新闻
   第09版:综合新闻
   第10版:中国新闻
   第11版:中国广角
   第12版:中国广角
   第13版:中国关注
   第14版:中国纪录
   第15版:国际新闻
   第16版:国际广角
   第17版:国际关注
   第18版:文娱新闻
   第19版:文娱新闻
   第20版:文娱新闻
   第21版:体育新闻
   第22版:体育新闻
   第23版:体育新闻
   第24版:天龙悦读
卖鸡蛋的“博尔赫斯”
《天真与自由——漫步中国古代艺术》
《白洋淀上》
一股清流在河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