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谷子”,由英文“Goods”(商品)音译而来,泛指以漫画、动漫、游戏、偶像等IP为原型制作衍生出的周边商品,常见的“谷子”品类包括徽章、海报、立牌、挂件、手办、娃娃等。去年以来,“谷子经济”因催生出千亿级消费市场备受社会关注,“吃谷”也成为许多年轻人休闲娱乐的热门选择。
拉长时间轴不难发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谷子’”。当年的“小虎队”等明星贴画,印有各种“变形金刚”图案的洋片,“七龙珠”成套漫画书,迷你四驱车玩具……每一样都是不同年代的记忆。如今,这些记忆的载体变成了徽章、盲盒、联名手办等,形式虽变,但收藏的乐趣、情感的寄托始终如一。“吃谷”本质是青少年在成长阶段通过物质载体寻找情感共鸣,更是年轻人进入圈层的“社交货币”,通过同好交流形成广泛连接。漫展上的角色扮演、二手市场的物物交换、社交平台的“晒谷”分享,无不印证着“谷子”作为情感纽带的价值。年轻人热衷“吃谷”,是构建精神世界、表达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人们应多些包容和理解。
“吃谷”热潮的兴起,是年轻一代情感需求的投射,也是文化消费升级的缩影。面对市场炒作、攀比消费等潜在风险,有必要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消费观。作为父母,应以理解替代否定,以引导替代压制。与其简单批评“买这些破玩意儿干吗”,不如以兴趣为桥梁,与孩子共同探讨消费的合理性。帮助青少年制订“吃谷”预算,区分“必要”与“想要”,鼓励其通过兼职、储蓄等方式实现消费目标。引导他们更多关注作品内涵而非跟风消费,认清“谷子”的社交属性,而非投资工具。
“谷子”不是令人困惑的文化符号,是一代人的情感密码。多帮青少年在热爱与理性中寻找平衡,让热爱以健康的方式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