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门上的这副对联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然而,对联中却把“九州”错写成了“九洲”。
“州”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水中可居曰州,水周绕其旁,从重川。”甲骨文字形中,自上而下的三条曲线是“川”字,表示河流;中间的小圆圈,表示水中有块陆地。小篆字形为“州”,三支水流都加上了小陆地。隶书、楷书为了书写方便,把三块小陆地变成了三个点,写成“州”。所以,“州”的本义是指水中可以居住的陆地。
九州,根据“州”的本义,原指水中许多块可居住、生活的陆地。到了战国时代,“九州”变成了各有其名实实在在的“九州”。据中国古代最早的传世文献《尚书·禹贡》记载,相传古代大禹治平水土,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因此,“九州”特指传说中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当“州”有了“行政区划”这个意义时,人们为了区分不同意义,就另造形声字“洲”专指水中的陆地,如长江中的江心洲。作为“洲”的本字,“州”的意义也固定下来,指旧时的行政区划。这种行政区划的名称还保留在许多地名里,如杭州、德州。现代少数民族聚居区也称为“州”,如大理白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
古诗词中含有“九州”的诗句很多,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诗句中的“九州”都是中国的代称。
当然,中国的名称还有华夏、中华、中夏、中原、神州、海内、四海、天下等,它们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厚重历史,体现了民族和文化的自信,具有极其深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