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不仅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和习俗,山西省河曲县城外黄河岸边的西口古渡就是一个故事多多、情缘满满的地方。我先后两次到过这里,面对滔滔黄河,茫茫渡口,不免感慨万千。
第一次去的时候,现在的古渡广场还没有建成,印象极深的是紧临黄河的护城楼,又叫镇虏楼,有些破旧,但依然高大雄伟,沧桑神秘中又充满威严。从它的名字看,当年修建的目的是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和骚扰,保河曲的一方平安。护城楼入口有一副对联:东有青山护千载,西得黄河保万春。对联描述了护城楼的地理环境,天险是黄河和青山。天黑了,我们站在黄河边,船上渔火亮了,几个船工吸着烟在商量什么事,周围散发着晋北人喜欢的小兰花的味道,黄河对岸陕西的灯火明灭,偶尔还能听到人的吆喝声,向北望是内蒙,真是鸡鸣三省的地方。我想起了那多少年多少代以来流传在晋陕蒙一带的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女人挖野菜,男人走口外。想当初许多走西口的人们就是从这里离亲别故,去讨生活。那首充满了苍凉悲怆、承载着人类离情别绪的歌曲《走西口》据说就诞生在号称民歌海洋、二人台之乡的河曲,如泣如诉地叙述着走西口人的辛酸悲凉和离愁别恨。
第二次是多年以后的农历七月十五,几位摄影人专程去拍放河灯。放河灯的习俗在这里已经延续了数百年,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叫鬼节,放河灯就是为纪念那些走西口过程中遭遇冻、饿、累、意外、匪、盗、骗、沙暴、野狼等不测逝去的亡灵。没有人知道有多少生命消逝在走西口的过程中,成千上万盏河灯,每盏灯代表一个亡灵,据说河灯可以将这些亡灵送回他们的故乡,这是多么悲壮又充满人情味的习俗。
我们去的那一天下午,刚进河曲县城就下起了大雨,我们冒雨往河边走,到了护城楼南面的西口古渡广场已经是人山人海了,虽然雨不小,并没有影响人们的兴致。天渐渐地暗了,载着河灯的船向上游驶去,到达离广场大约500米左右的激流处等待。雨小了,仿佛冥冥之中的某种暗示。天黑了,对岸的焰火腾空而起,简单的仪式之后放河灯开始。先放龙头灯,再放四季灯,然后是五颜六色的各种花型河灯陆陆续续顺着河水漂了下来,在宽阔的黄河中形成灯流,焰火、灯火、路灯的光照以及停泊在渡口码头的船上的灯光交相辉映,形成一种独特的场景。游客们静静地观赏,没有喧哗,没有骚动,此刻是庄严的肃穆的,大家默默地目送河灯顺流而下,直到消失在遥远的暗夜中,人们送走的是良好的祝愿和对走西口人既悲凉又豪迈精神的怜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