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知网频频成为舆论关注焦点:退休教授赵德馨维权获赔70多万元,知网败诉后转身就将赵教授的论文全部下架,尽显垄断者的傲慢;不久前,“中科院停用知网事件”,再次将知网低价甚至免费收录学术论文却对科研机构和高校师生有偿使用并不断提高价格的做法,推向风口浪尖。
知网是否涉嫌垄断行为?市场监管总局曾多次进行回应。从“正在核实研究”到“正在依法开展相关工作”,再到此番终于“立案调查”,说明相关工作一直在有序推进。知网既然已经达到反垄断调查的立案标准,说明相关部门已经掌握其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的初步证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知网,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谋求垄断暴利,近乎实锤。
知网作为基础性知识平台,丝毫都不尊重知识。在知网的运营模式里,大量论文作者从来不是核心资源,恰恰相反,他们貌似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不配拥有著作权,不配获得合理报酬,只能“被同意”让其免费使用。如果你胆敢较真,且打赢了官司,知网就会删除你的文章,以终结学术传播来实施“惩罚”。
基于知网事实上的垄断地位,作者变得非常弱势。学者在向期刊投稿时,会被要求授权知网使用,硕士、博士提交毕业论文时,也会签订《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授权知网。哪怕下载自己的文章都要给知网付费,文章作者却大多不敢主动维权,“因为他们还要靠中国知网来评职称或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很多考核要依赖知网”。
凡垄断总易被滥用,学术资源垄断亦不例外。下载文章和论文查重,知网收费越来越贵。一边是几乎免费拿来的文章,一边却在昂贵对外出售,知网在“学术生意”中大发其财。据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公开的年度报告,同方知网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1亿元,净利润超1.9亿元,毛利率高达53.93%。
倘若真是“知识基础设施”,知网理应承担传播学术资源、推动学术交流的使命,而非乱栽摇钱树、念歪生意经。知网的学术生意经被念歪,不仅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更利用垄断地位形成的高价格,事实上成为了学术传播的阻碍。推动学术传播交流、促进国家科技创新的公益属性,决定了知网不能一味滥用支配地位谋求高额利润。
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最让人期待的不是罚款几何,而是如何打破知网对学术资源的垄断,构建真正公益性的知识基础设施。为了祛除商业逐利色彩,政府有必要主导建立公益性知识基础平台,源于公共资金的科研项目理应免费公开,其他文章也鼓励作者免费公开,以此促进学术传播保障社会公益,让知识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近年来,国际学术界、期刊出版界及图书情报界联合发起并强力推动的学术数据库开放存取运营模式,读者不用支付使用费即可免费使用,或许是可资借鉴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