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一目十行”的优势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但在理解的深度上难免会打折扣。因此,对经典作品、学术著作等就不宜采取“一目十行”的速读,不然就会落得“入宝山而空回”的结果。
清代文学家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他把“十目一行”的读书法与“真能读书”等而齐观,且与“一目十行”的速读法截然对立,未免失之偏颇,但他身体力行享受“十目一行”的品读、揣摩之意趣,自有追求读书真谛的性情及合理的成分。当代来新夏教授也特别倡导对经典著作要细读、精读,不要图速度。来先生曾说:“前人有句害人的话,说‘一目十行’,这可能有益于速度,但浮光掠影,扎不稳根基,一生都难补救。”他还强调说:“凡是要细读、精读的书,应该是‘十目一行’,要专注精力,细嚼慢咽。”
其实,人的阅读从广义上说有六个层次,即信息、刺激、娱乐、知识、思想和审美。前三个信息、刺激、娱乐,是维持人初级的浅层的精神需求,可以用上网“刷屏”,即“一目十行”来解决。后三个知识、思想、审美,是维持高级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则只靠“一目十行”的浏览就不行了,不仅要看还要思考,不仅要过眼更要过脑——要分析、归纳、整合,有时甚至还要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这比起上网“刷屏”当然要费力劳神得多,但正因为这个费力劳神,才能达到开茅塞、除陋习、得新知、长见识、养灵性、增智慧,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读书的价值和意义。
自然,“十目一行”的慢读或“一目十行”的快读是因人而异、因读的对象而异,无法决然判别对错,慢读或快读其实也可以交错展开,相辅相承,该快读的就“一目十行”,该慢读的就“十目一行”,各有各的收益,速度不是唯一标准,读书心态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