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咋过元宵节

   《太平春市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描绘乡村欢度春节的情形。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正月”又称“元月”,“夜”又称“宵”,因此正月十五即被唤作“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之一。新年伊始,大地回春,佳节的夜晚,天上圆月高悬,地上彩灯竞放,人们欢聚一堂,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火,笑语欢歌,其乐融融,表达着对新春的展望与期许,企盼来年幸福安康、平安顺遂。

  古时各个朝代在过元宵节时,都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汉

  举行燃灯盛典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坊间众说纷纭。

  一说源于道教,在道教理念中存在“三元”之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云笈七签》卷五十六载:“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并以正月十五为“上元”,即天官圣诞之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圣诞之日;十月十五为“下元”,为水官圣诞之日,此后人们便把正月十五也称为“上元节”。

  一说源于佛教,即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是佛家在新春元月举办上灯法会的衍变,“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僧众信徒在寺前秉烛,张灯敬佛,表明佛与人的心光相互辉映。

  以上关于元宵节源起的两种说法,皆来自宗教信仰,而第三种说法则来自帝王皇家。

  相传西汉初期,吕氏一党密谋叛乱,最终被朝廷平灭,随后即位的文帝刘恒便以正月十五作为纪念之日,以后每年此日夜晚,汉文帝便出宫游玩,与民同乐,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也由此产生。

  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更定历法,创建《太初历》,并于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布,其中规定以正月十五祭祀天帝“太乙神”,并于黄昏举行燃灯盛典,通宵达旦,这便是元宵节张灯结彩的源起。

  《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乙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中也有记载:“张灯之始也,汉祀太乙,自昏至明。”

  由此可见,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史料佐证的汉代祭祀“太乙神”之说最为可信。

  唐

  全国放假三天

  隋唐时期,元宵节已成国俗大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满城灯火宛如点点繁星。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大唐神龙元年元宵之夜,神都洛阳仿佛天上的街市,幻化为悬浮于浩瀚夜空的灯火之城。殿阁宫城、广场山丘,处处五彩缤纷。山形的彩棚高达30多米,巨型灯轮有60多米高。诗人苏味道作诗《正月十五夜》,描述了神都洛阳元宵夜的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其中首句便是成语“火树银花”的出处。

  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观灯乐行》则描绘了长安城元宵夜灯山人海的盛世图景:“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自古每逢节日必有假日,汉代在元宵节放假,唐代也不例外。盛唐之时,元宵节已经有了三天的假期,“上元三夜灯之始,盛唐也。玄宗正月十五前后二夜,金吾弛禁,开市燃灯,永为式”。唐朝的韦述在其著作《两京新记》中也有记载:“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也就是在唐玄宗时期,正月十五以及前后两夜,民众可彻夜游乐,赏灯庆祝。

  宋

  留下千古名句

  到了宋朝,元宵佳节更加深入人心,这个文艺气息十足的王朝将元宵节假期继续增加,在唐朝“正月十四至十六”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七、十八”两天。“上元五夜灯之始,北宋也。乾德五年,太祖诏曰:朝廷无事,年谷屡登,上元可增十七、十八两夜。”南宋时期又将正月十三日也纳入进来,《析津志辑佚》载:“上元六夜灯之始,南宋也。理宗淳祐三年,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六天的假期,良辰美景,佳期如梦,日日欢愉,夜夜笙歌,娱乐了大众,助推了经济,也许这便是千年前大宋王朝的“黄金周”吧。

  在宋词中自然也少不了对元宵佳节的描绘,其中两首最为脍炙人口。其一是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在元宵佳节中,虽灯火璀璨依旧,却不见故人的哀婉神伤。

  第二首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年间,虽然通篇描绘了元宵之夜满城灯火、歌舞升平的绚丽场景,但也表达了作者对半壁江山沦丧,自己上下求索、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与无奈。

  明

  开启“十夜灯”

  明代的元宵佳节发展到了极致,这依然归功于皇家的倡导与政令的实施。

  相比盛唐的“三夜灯”、北宋的“五夜灯”、南宋的“六夜灯”,大明王朝竟然开启了更为夸张的“十夜灯”模式,规定每年自正月十一日起,至二十日,全国放假,万民同乐。

  《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永乐七年正月十一日,钦奉太宗文皇帝圣旨……朕即位以来,务遵成法,如今风调雨顺,军民乐业,今年上元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民间放灯,从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者著不要搅扰生事,永为定例……”此后,明朝的元宵佳节便一直实行十天假期的规定,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元宵假期。

  超长的假期,自然也会引得诸多文人士子撰文作诗记述佳节图景。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唐寅便作诗《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万历名臣张居正也作诗《元夕行》,描绘了北京城元宵夜女子相约赏月观灯的场景:“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衫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

  清

  架设“万寿灯”

  公元1644年,满清王朝定鼎北京后,对于元宵节的相关习俗也是全盘承袭并有所发扬。每年自腊月二十四日开始,紫禁城内所有主要宫殿便开始挂起各式各样的宫灯,直至第二年的二月初三为止。

  在《清代宫廷文化通史》中有记载:“乾清宫前安万寿灯十六盏,大小灯一百二十八盏;乾清门挂灯五盏;日精门、月华门各挂灯一盏;两廊檐回廊挂灯一百二十盏;栏杆挂灯一百九十四盏;御花园中也同时安灯。”这些灯种类丰富、形态各异,包括四方挂灯、六角挂灯、葫芦挂灯、圆式挂灯、菱形挂灯以及鱼灯、树灯、千叶莲花灯等,它们悬挂在各大宫阙楼阁、亭台廊榭中,把整个紫禁城装扮成一座千灯万彩、美轮美奂的梦幻世界。

  而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在乾清宫前安设的万寿灯与天灯。《清宫述闻》中记载:“总管内务府大臣率员役由乾清门举灯竿进,安设天灯于丹陛下左右,安设万寿灯于丹陛上左右……其万寿灯自树竿后,日悬绣金字宝联十六幅。”

  由于这两种灯体量巨大高耸,故每年安设都颇费人力,乾隆皇帝曾写《立天灯》诗,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年架立天灯时的场景:“金龙护柱长数丈,四柱撑如巨灵掌。彩灯左右列丹墀,万寿灯明丹陛上。年年腊月二十四,缚架悬灯声扰攘。百夫举柱齐用力,一一都听铜锣响。灯上联书细金字,惟乞岁岁登丰穰。瑶宫乐事与民同,从识太平真有象”。

  2019年,故宫博物院相关团队以《奏销档》及《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等宫廷档案为参考,几经努力,最终复原了天灯与万寿灯,并于春节期间竖立在了乾清宫前,让广大民众可以一睹当年皇家天灯的盛世容颜。

  历经两千余年的延续与发展,元宵节成为中国民间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代表着人民对于阖家欢乐、幸福生活的企盼。 据《北京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今日观点
   第03版:要闻快报
   第04版:都市新闻
   第05版:社会新闻
   第06版:热线新闻
   第07版:经济新闻
   第08版:中国新闻
   第09版:中国视点
   第10版:太原纪录
   第11版:中国广角
   第12版:中国关注
   第13版:中国关注
   第14版:中国广角
   第15版:国际新闻
   第16版:国际广角
   第17版:国际观察
   第18版:文娱新闻
   第19版:文娱新闻
   第20版:文娱新闻
   第21版:文娱新闻
   第22版:体育新闻
   第23版:体育新闻
   第24版:天龙品味
古人咋过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