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醒养肝 适当锻炼
春季人体肝气旺,是肝脏机能活动的旺盛时节。惊蛰时节,重视对肝脏的保养,可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意思是说,春季万物复苏,养生要顺应自然,可较冬天适当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让神志随春天的生发之气畅然勃发。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养生方面,就要按春天养生的方法来做,即顺肝之性,助益脾气。
春季养肝,首先要重视精神调养,忌动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其次要适当运动,舒筋展骨,激发体内阳气,吐故纳新,解乏提神。登山可以养阳气,一是登山向上走,有升发之意,二是登山过程中人体会微微出汗,有发散之象,三是山顶极目远眺,可休息眼睛,肝开窍于目,是养肝疏肝之法。当然,运动不要太过激烈,否则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省酸增甘 润肺吃梨
饮食宜清淡。惊蛰后,清淡食物有助于自身的新陈代谢,推荐芹菜、春笋等粗纤维蔬菜。油腻食物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幼儿要忌食腥、发、肥腻之物,如带鱼、黄鱼、虾、蟹等,防止助湿生痰。
饮食宜省酸增甘。春天肝气旺,容易伤脾胃,过多食用酸味食物不利于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故惊蛰时节要注意少吃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柚子、石榴等。可多吃具有健脾祛湿、生津润肺、疏肝的甘甜食物,如红枣、核桃、山药、木耳、莲藕、玫瑰花等。因此时余寒未清,入口的食物最好都是暖食,或是常温的食物。孩子尤其要注意避免吃生冷、冰冷的食物,比如冰激凌等,以免损伤阳气。
惊蛰吃梨是北方的习俗,取与害虫别“离”之意。春回大地,气候较为干燥,梨性凉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故惊蛰吃梨,可缓解口干舌燥的状况。生食、蒸煮、榨汁皆可。脾胃不好的人,建议冰糖煮制,避免食物冰凉。
春捂护阳 维护健康
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比较大,尤其是晚上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现象。所以,大家切不可急于换春装,特别是体质较差的老人和孩子,应根据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服。穿衣要注意保暖,以捂为主。
我们的脖子、耳朵、手腕、肚脐、腰眼、膝盖等部位都是易受凉的部位,惊蛰时节,都需要保暖。穿衣时,要根据气温选择厚度合适的衣物,注意搭配。有些孩子户外活动之后走进室内,如果感觉有点凉,要马上穿上衣服,防止受凉感冒。
脚也是容易受凉的部位。要依据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雨水或雪水打湿,脚部受凉。
有些年轻女孩“要风度不要温度”,喜欢在早春时节穿薄衣短裙。这种穿着不利健康。一旦受寒,膝盖等关节会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久之,会引发风湿性关节炎。
当气温超过15℃且连续几天比较稳定时,就不需要再捂着了。
正气内存 防范疾病
惊蛰万物萌动,细菌滋生,气温忽冷忽热,稍不留神,人们就会伤风染恙,导致感冒、流感、肠胃疾病等季节性疾病入侵机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因此,增强体质、提高人体抵御病邪能力十分重要。惊蛰时节需防范以下疾病:
1.防流感。小儿易患流感并发呼吸道疾病,若出现高热、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2.防神经痛。惊蛰天气干燥多风,容易上火,易致牙痛、头痛、肋间神经痛等。可以通过拍打肝经、胆经的方法,增强体内气血运化。
3.防水痘、带状疱疹。春天水痘高发,易感染病毒性疱疹。
4.防痄腮:痄腮又叫病毒性腮腺炎,学龄儿童发病率高,易并发睾丸肿痛等症。
5.防风痹:早春多风,天气乍暖还寒,风邪易侵犯人体,导致肩、腰、颈等关节疼痛或麻木。
6.防过敏。过敏人群要注意避免与花粉等过敏源接触。
春雷响,万物生,防病正当时。愿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拥抱美好明天。
记者 张国英 文/摄